日期:2025-10-16 05:24:22
当乡村的田间地头响起运动会的欢呼声,当民宿旁的骑行绿道迎来首批游客,当返乡青年通过体育培训开启创业新路 —— 体育正以接地气的方式,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画卷。长期以来,乡村面临产业单一、人才流失、文化活力不足等挑战,而体育凭借其 “低成本、强参与、高联动” 的特质,既能激活乡村闲置资源、带动文旅消费,又能凝聚村民情感、传承乡土文化,更能为乡村培育新产业、吸引新人才,成为连接乡村 “生态美”“产业兴”“百姓富” 的重要纽带。
一、文旅融合:体育激活乡村 “流量密码”
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,将体育与乡村文旅结合,打造 “运动 + 田园”“赛事 + 乡土” 的特色业态,能让乡村从 “小众目的地” 变为 “热门打卡地”,为乡村带来持续的客流与消费,带动村民增收致富。
“乡村马拉松” 成为许多地方的文旅名片。在浙江淳安千岛湖,每年举办的 “千岛湖乡村马拉松”,赛道串联起 10 余个村落、50 公里湖岸线与万亩茶园,参赛者在奔跑中既能欣赏湖光山色,又能感受乡村风情。赛事期间,沿途村民自发开设 “农家补给站”,售卖茶叶、蜂蜜、手工糕点等特产;周边民宿提前 3 个月就被预订一空,部分民宿推出 “跑马 + 农事体验” 套餐,让游客在参赛之余体验采茶、捕鱼等乡村活动。2024 年千岛湖乡村马拉松吸引参赛选手 1.2 万人,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收入超 8000 万元,直接带动 200 余名村民就业。“以前守着好风景却没游客,现在马拉松一来,家里的茶叶、土蜂蜜都不够卖,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。” 当地村民方大姐说。
展开剩余77%除了大型赛事,“微体育” 场景也能点亮乡村文旅。在安徽黟县碧山村,村民将闲置稻田改造成 “稻田瑜伽营地”,每周末邀请专业瑜伽教练带游客在稻田中练习瑜伽,搭配 “瑜伽 + 农家餐”“瑜伽 + 非遗体验”(如黟县木雕、竹编)的组合产品,成为都市人周末放松的热门选择;在四川丹巴藏寨,依托山地资源打造 “藏寨徒步路线”,沿途设置 “藏式摔跤体验点”“锅庄舞互动区”,让游客在徒步中感受藏族文化。这些 “小而美” 的体育文旅项目,投资小、见效快,能精准对接都市人对 “自然 + 健康” 的需求,成为乡村文旅的新增长点。
二、产业培育:体育开辟乡村 “致富新路”
体育不仅能带动乡村文旅短期消费,更能培育长期可持续的乡村体育产业,如体育装备制造、体育培训、体育康养等,为乡村创造多元化就业岗位,吸引人才返乡创业,破解乡村 “空心化” 难题。
乡村体育装备 “小作坊” 升级为 “特色产业”。在江西宜春竹亭镇,当地村民依托竹资源丰富的优势,传统上以编织竹篮、竹筐为主,收益微薄。近年来,在政府引导下,村民开始研发竹制体育用品 —— 竹制羽毛球拍、竹制瑜伽垫、竹制平衡木等,产品因 “天然环保、性价比高” 受到市场青睐。镇里还成立了 “竹制体育用品合作社”,统一设计、统一销售,带动 50 余户村民就业,年产值突破 500 万元。返乡创业青年小周说:“以前在外打工没归属感,现在回家做竹制体育用品,既能照顾家人,又能带动乡亲们一起赚钱,特别有成就感。”
体育培训成为乡村 “新职业孵化器”。随着乡村家长对孩子体育教育的重视,以及城市人对 “乡村体育研学” 的需求,乡村体育培训市场逐渐兴起。在湖南长沙县开慧镇,返乡大学生小李开设了 “乡村篮球训练营”,利用周末和假期教村里孩子打篮球,同时推出 “城市亲子体育研学营”,让城市孩子来乡村体验篮球训练、田间运动、户外拓展。训练营运营两年,累计培训学员超 800 人,还带动 3 名返乡青年加入教练团队。“现在村里的孩子不用再羡慕城里的篮球课,我们还能通过研学营把乡村的美好传递给更多人,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。” 小李说。此外,乡村还涌现出 “瑜伽教练”“骑行领队”“农事运动指导师” 等新职业,为乡村人才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选择。
三、文化重塑:体育凝聚乡村 “精神内核”
体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的 “助推器”,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 “粘合剂”。通过举办乡村体育活动、传承乡土体育非遗、打造乡村体育精神,能让村民在运动中增强归属感、认同感,重塑乡村的文化活力与精神风貌。
乡村体育赛事成为 “村民节日”。在许多乡村,“农民运动会” 已成为年度盛会,赛事项目充满乡土气息 ——“稻田拔河”“晒谷场跳绳”“挑重物赛跑”“摸鱼比赛” 等,既贴近村民生活,又充满趣味。在湖北枝江问安镇,每年举办的 “农民丰收运动会”,吸引周边 10 余个村落的村民参赛,赛事当天,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,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会特意返乡参赛。“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,过年才热闹几天;现在运动会一办,平时冷清的村子也有了人气,大家聚在一起比赛、聊天,感情也更亲近了。” 村民王大叔说。这类赛事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,更凝聚了乡村人气,让乡村更有 “烟火气”。
乡土体育非遗 “活态传承” 焕发新生。许多乡村拥有独特的乡土体育非遗项目,如舞龙舞狮、传统武术、民间杂耍等,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传承,既能保护非遗文化,又能丰富乡村文化生活。在广东佛山南海区狮山镇,当地村民组建了 “乡村醒狮队”,队员以返乡青年和村里的初中生为主,醒狮队不仅在村里的节日、婚礼等场合表演,还会参加周边城市的醒狮比赛、文化展演。醒狮队队长陈师傅说:“以前担心醒狮技艺没人传,现在年轻人愿意学、喜欢练,还能走出乡村去表演,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乡土文化,特别自豪。” 此外,乡村还会将乡土体育非遗融入校园教育,如在体育课中教孩子舞龙、打传统武术,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中扎根。
乡村体育精神培育 “文明新风”。体育倡导的 “公平竞争”“团结协作”“永不放弃” 的精神,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行为习惯,推动乡村文明新风的形成。在河南兰考县张庄村,通过举办 “孝老爱亲体育活动”—— 如 “背父母过河接力赛”“家庭协作农事比赛”,将体育与孝道文化结合,引导村民重视家庭、关爱老人;在浙江宁波余姚梁弄镇,通过 “红色体育研学” 活动,让村民在重走红色徒步路线、参与红色主题运动会中,传承红色基因,增强乡村凝聚力。这些活动让体育精神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,培育出积极向上、和谐友爱的乡村文明新风。
四、保障支撑:让体育为乡村振兴 “持续赋能”
要让体育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作用,需要从政策支持、资源整合、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,解决乡村体育 “设施不足”“运营困难”“人才短缺” 等问题。
政策层面,加大对乡村体育的扶持力度。将乡村体育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,设立乡村体育专项基金,对乡村体育设施建设、体育赛事举办、体育产业培育给予补贴;推动 “体育 + 乡村振兴” 试点项目,总结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模式。例如,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 “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”,已在全国遴选 100 个乡村开展试点,为每个试点村提供体育设施建设资金和专业指导,带动地方政府配套投入超 5 亿元。
资源整合层面,推动城乡体育资源 “双向流动”。鼓励城市体育场馆、体育企业、体育人才向乡村延伸服务 —— 如城市体育场馆与乡村学校结对,捐赠体育器材、派遣教练下乡;城市体育企业在乡村设立 “体育消费网点”,销售适合乡村的体育装备;城市体育志愿者定期下乡开展体育培训、赛事组织等服务。同时,盘活乡村闲置资源,将废弃校舍、旧厂房、闲置场地改造为乡村体育场馆、运动营地,降低乡村体育发展的成本。
人才培养层面,构建 “本土 + 外来” 的乡村体育人才队伍。一方面,培养本土乡村体育人才,通过举办培训班、设立 “乡村体育带头人” 激励机制,鼓励村民成为体育活动组织者、教练、裁判;另一方面,吸引外来人才,如通过 “乡村体育创业扶持政策”,鼓励大学生、退役运动员、体育从业者返乡创业,为乡村体育发展注入专业力量。例如,某省推出 “乡村体育人才计划”,对返乡从事乡村体育工作的人才给予创业补贴、住房优惠等支持,两年内吸引超 300 名专业人才返乡。
体育与乡村振兴的融合,不仅让乡村 “富起来”“美起来”,更让乡村 “活起来”“强起来”。从文旅融合带动消费,到产业培育创造就业,再到文化重塑凝聚人心,体育正以多元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未来,随着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、创新模式的持续探索,相信体育将成为乡村振兴的 “重要引擎”,让更多乡村实现 “生态宜居、产业兴旺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 的美好愿景。
发布于:四川省配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